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豁出去了-《国潮1980》


    第(2/3)页

    对长期生活在美国的人来说,哪怕是个移民,也早就不是什么秘密,毫无神秘性可言了。

    这个沈存明显就很懂得快餐业玩儿法,甚至他还有了进一步的改良措施。

    实际上,汪大东就没想到,还别看姜饼人那么多菜品。

    可厨房连一把刀都没有,全部都是加热就能上的菜品。

    这么一来人工开支也就比肯塔基少,而且效率极高。

    仅一个服务员就能满足五六桌客人的需求,独立完成烹饪、上菜和清理工作。

    这一手简直把他给惊艳到了,甚至心里佩服的五体投地。

    这还不算,再加上姜饼人还凭借巨大的资本优势形成了规模效应。

    一开就是五家餐厅,所有菜品和酒水饮料都采用本地食材,只有调味品是大批量海外购买。

    这些长期需要消耗的成本开销可比汪大东的肯塔基低多了。

    那真是越有钱就越省钱。

    而且人家还在餐厅的位置、装潢、餐具下了心思的,水准接近正式的西餐厅,可比肯塔基显得高级多了。

    但偏偏菜品的价格又是那么便宜。

    这叫什么?

    这就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

    所以汪大东的肯塔基哪里还有赢的机会?

    说句实话,他就是降价降到自己吐血的地步,也没有人家那样的价格优势。

    何况即使如此的价格,人家还能依然有赚,不是小赚而是大赚。

    他又怎么跟人家竞争?

    汪大东不知道自己这个竞争对手在报纸上那些感人至深发言是不是由衷的。

    但他却无法否认,“真正好吃的东西,应该既便宜又好吃“这句话,从沈存的口中说出来,对于顾客实在是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轻而易举就赢得了京城百姓的心。

    无论是不是喜欢西餐的人,都会认为姜饼人是个有良心的企业,对其好感倍增。

    就冲这个,姜饼人就已经在大陆市场立于不败之地了,足够红火好几年的了。

    甚至他都认为,如果沈存要是把这种快餐运营模式反向输送回美国。

    弄不好都能让几个快餐巨头手忙脚乱傻了眼,很有可能在已经被几大巨头牢牢把控的美国市场抢到一席之地。

    反正不管怎么说吧,汪大东对沈存这个劲敌情绪复杂。

    既恨这个对手的,又有点佩服这个对手,颇有点既生瑜何生亮的无奈。

    不过好就好在,汪大东也不是个无能之辈,他毕竟是个有着相当丰富从业经验的快餐专家。

    通过分析姜饼人的经营模式,他不但开了眼界,在对手身上学到了一些新的东西。

    而且经过冥思苦想,消化掉这些东西,最终还是从姜饼人的身上发现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关键,那就是姜饼人实在太过依赖供应链了。

    姜饼人的模式就是利用资本优势薄利多销,必须得店面达到一定数量,销量达到一定程度,才能维持良性运营。

    完善的供应链几乎就是姜饼人的生命线。

    也是这家企业保持高性价比的优势的来源。

    这也就是说,姜饼人在京城虽然占有充分优势,但同时也把这家企业束缚在了京城。

    毕竟京城的供应链是带不走的。

    如果姜饼人想要发展扩张,每到一个新的城市,都需要一条完善的供应链和好几家店面才能立足。

    而且这么干,需要的时间和资金都不是小数目。

    但姜饼人又采取的是低价策略。

    他们回收投资成本的时间,至少是肯德基的三到五倍。

    或许需要整整一年,才能在京城回收这五家店的成本,实现真正的盈利。

    说白了,就是在抢占市场方面,姜饼人的效率太低。

    盘子太大也有大的坏处。

    他们不可能像肯塔基一样,随处落地生根,如同细胞分裂一样迅速复制自己,他们只能稳扎稳打,慢慢发展。

    而这就是汪大东唯一的翻盘机会。

    所以为此,汪大东决定完全放弃最初的打算,转而采取其他的办法发展大陆事业。

    那就是奉行惹不起躲得起的策略,去别的地方开辟多线战场。

    先用贷款在其他城市开店,然后在那些分店取得成功之后再开启特许加盟的模式。

    其目的是快速抢占市场,以各种方式回收资金,然后在这个过程里打造自己的供应链优势。

    等到自己在大陆内地站稳脚跟有了一定实力,再和姜饼人正面交锋。

    不用多说,这种选择也就意味着风险加大,难度增加。

    汪大东不但要先说服总部同意他的选择,而且还需要自己去承担相应的贷款风险。

    甚至即便是促成此事,他今后也没安逸的日子过了,注定要坐着飞机全国四处奔波。

    可是没办法啊,除此之外,他是再也想不出能和姜饼人抗衡的办法了。
    第(2/3)页